昨天(11月21)晚上,細雨霏霏,氣溫下降,一條微博求助信息,牽動全省車友的心。駐馬店平輿一個出生33天的孩子,因先天性心臟病加緊急感染住進駐馬店平輿縣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,已下病危通知書,急需轉院鄭州,但是受到昨夜今晨大霧高速封閉影響,一直無法成行。
11月12日,鄭州大學五附院NICU護士長張霞、護師張統歷時1小時成功為一位胎齡32周,體重僅1.44千克的極低體重早產兒進行PICC置管。整個置管過程順利,床旁X線攝片顯示導管末端位置在最佳位。此次新生兒PICC置管技術的成功系醫院首例,填補了鄭州大學五附院新生兒科PICC置管技術的空白。 由于極低體重兒在出生早期所需營養主要來自靜脈營養,而患兒皮膚嬌嫩,血管又細,給靜脈穿刺帶來極 大困難,加上其周圍小靜脈血管壁很薄,高濃度的營養液給患兒刺激太大,容易出現靜脈炎、外滲,嚴重者可造成局部壞死等不良反應 ,增加患兒的痛苦,增加感染的機會,加大護理工作難度。 PICC是由外周靜脈(貴要靜脈,肘正中靜脈,頭靜脈等)穿刺插管,其尖端定位于中心靜脈的導管。用于為患者提供中期至長期的靜脈輸液治療(7天至1年),使用PICC導管的優點:由于中心靜脈管徑粗,血液流速快,高濃度、高刺激性的藥物通過PICC導管直接進入中心靜脈而被迅速稀釋,大大降低了藥物對血管的損傷,使靜脈炎的發生率大為減少,杜絕了因周圍靜脈輸注可能導致局部皮膚損傷甚至壞死的發生,最大程度保護患兒脆弱的外周靜脈。不僅減輕了患兒的痛苦,同時也降低了護士的工作壓力。 早產兒新生兒PICC導管技術難度大,需要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。 新技術的發展不僅標志著鄭州大學五附屬醫院在新生兒危重兒(尤其是極低和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)的治療上取得新的突破,也標志著新生兒護理醫院再上一個臺階 . 新技術解決早產兒護理需要長期靜脈輸液和靜脈營養治療的問題,不斷開辟搶救危重新生兒和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有效靜脈通道,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 !